查看原文
其他

它给你的身体带来的“灾难”,可能将是核弹级的

黄伟烨 科学大院 2019-04-03

【注】本文中所有“蛔虫”(含标题)的叙述均指人蛔虫。


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年的蛔虫一般寄生在人的小肠里,卵随粪便排出。当人误食了沾有蛔虫卵的食物时有很高的概率会被蛔虫感染,小孩子感染的概率尤其高。


那么,蛔虫究竟长什么样呢?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又是怎么感染人并在人体内生活的呢?


神秘又坚强的寄生虫


蛔虫属于线虫动物门,具有线虫的一般特点。

 

雌蛔虫横切面(图片来源:wiki)


既然蛔虫会在我们的肠道中生活,那么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自己不会像食物一样被我们消化掉。为了避免自己被消化,蛔虫在进化中衍生出了一个保护层——抗寄主消化酶的弹性角质膜(上图最外圈),蛔虫的身体躲在保护层内。这个保护层具有几个特点:


消化不掉


这个保护层其实是一层角质,实质上也是一层蛋白质,之所以名为角质,是因为它的化学成分虽然是蛋白质,但物理强度、耐腐蚀性却可以媲美羚羊角、犀牛角,对机械损伤、化学损伤、生物损伤有非常强的抗性。在我们的肠道中,不存在能够把这层角质分解掉的消化酶,自然就不能把它消化掉了,蛔虫就避免了被消化的厄运。


弹性很好


虽然大多数人没见过活的蛔虫,但是相信很多人在雨后泥泞的路上见过蚯蚓。蛔虫的保护膜和蚯蚓的体表有一个类似的特点:都很方便伸缩。这层保护膜在纵向上的弹性是很好的,它能在蛔虫运动的时候依然紧贴着蛔虫的身体,不管蛔虫做出多么高难度的动作。

 

能很好地维持体内液压


蛔虫没有我们人类的这种钙质坚硬的骨骼,但是它们又能够维持一个十分“饱满”的形状,原因就在于这层保护膜。我们不妨在家里做这样一个实验,用手按压熔化了的冰棒,不难发现,在水喷出来之前,冰棒的形状可以被很好地维持。原理说起来大家都知道,就是液压产生的向外的力,动物学上称为流体静力。蛔虫的保护膜就像这个冰棒的塑料管子一样可以紧紧地裹着蛔虫和它里面的大量液体,从而维持蛔虫的“饱满”形象。


冰棒(图片来源:百度)


蛔虫在肠道里的运动方式一般是很简单的蠕动,像蚯蚓一样一点一点往前进,但是蛔虫有个很麻烦的特点,也是几乎所有寄生虫都共有的特点:繁殖速度极快。这个特点导致蛔虫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繁殖出大量的后代,从而占据我们的消化道。

 

被占据的消化道(图片来源:wiki)

 

想必大家已经对蛔虫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讲述一个有趣的《蛔虫的故事》,看一看蛔虫是如何侵染人体的。

 

第一篇:感染


图片由李佳琪绘制


李雷是一个邋遢的孩纸,经常饭前便后不洗手,他的同学韩梅梅对此很是不满。终于有一天,韩梅梅再也受不了了,对李雷说:“你这么不讲卫生,就不怕染蛔虫病吗?”而李雷则表示很“无忧”,依然保持着邋遢的生活。于是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邋遢的李雷某一天误食了带有蛔虫卵的食物,虫卵跟着食物一起进入了李雷的肠道(十二指肠)中。进入了人体这37度的恒温箱中,虫卵不久就孵化出了一只蛔虫幼虫。

 

图片由李佳琪绘制


但是幼虫实在是太弱小了,要是一直在肠道里,尽管营养丰富,但每天被消化液侵蚀、被食物残渣和肠道研磨,迟早会被挤死。于是幼虫便想找到一个更舒适的地方好好成长,长大成虫之后再回到肠道里摄取营养。


那么这个更舒适的地方是哪里呢?幼虫决定先进入肠道边密布的毛细血管里跟着血液在身体里晃悠一番再决定。在身体里逛了一圈之后,幼虫最终决定在肺泡里生活,周围有密集的毛细血管提供营养,肺泡里又有充足的氧气用来呼吸,实属“惬意”。


当然了,感染的整个过程中并不会出现我们能感受到的疼痛或不适,被感染了的李雷小朋友对自己肺里面的这只幼虫也是完全不知情的。

 

第二篇:迁移


在肺泡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幼虫已经生长得很健壮了,这时,肺泡毛细血管的养分已经不足以养活幼虫了,幼虫便想要再回到肠道里吸收肠道里充裕的养分。


当蛔虫想走以前来到肺泡的老路时它发现,自己已经进不了毛细血管了,此时蛔虫的直径已经达到了毫米级别,然而我们人类的毛细血管直径也就是5到10微米(1微米即千分之一毫米),显然毛细血管已经承载不了比自己粗几百倍的虫子了,于是小蛔虫便想到走另一条更宽阔的大道回到肠道,这条大道就是:气管和食道。

 

人的咽喉(图片来源:wiki)


深更半夜,李雷睡着了,蛔虫出动了。

 

图片由李佳琪绘制


它顺着肺泡爬进支气管,再顺着支气管爬向气管,沿着这一条逐渐变宽阔的路,蛔虫终于抵达了气管与食道的交界处——咽喉。蛔虫爬向了气管旁边的食道,并对喉咙造成一定的刺激,李雷无法感觉到这种刺激但是李磊的神经系统代替李雷做了一个决定——吞咽。就这样,蛔虫被吞进了食道里,它可以顺着食道再次爬向营养充裕的肠道了。

 

第三篇:繁衍


重新回到肠道里的蛔虫又感受到了这里的富足,肠道里有充足的养分可以食用,于是它决定在肠道里长期定居了。定居在肠道里的蛔虫每天享受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并逐渐成长为一只有繁殖能力的成虫。

 

图片由李佳琪绘制


 

这一天,蛔虫遇到了它“虫生中的另一半”——一只异性的蛔虫,于是这两只蛔虫交配、产卵,卵又再次进行发育或者顺着肠道和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寻找新的寄主。

 

图片由李佳琪绘制


发展至今,李雷终于可以发现一些自己身体出现的问题了。此时李雷的身体经常会出现吃的再多也还是吃不饱的情况,但是毕竟程度比较轻,他也就没太在意,殊不知,更大的风险即将到来。

 

第四篇:发病与并发症


在李雷身体里的蛔虫经过每天产2700万颗卵的高速繁衍已经产生了很多的后代,它们占据了李雷的肠道,争夺着李雷吃进肚子里的营养,李雷“吃不饱”的问题也愈发严重。

 

图片由李佳琪绘制


那一家子蛔虫的“家长”现在已经很年长了,当蛔虫生长到一定“年纪”(长度)时,它们会出现一种很奇特的行为——钻孔到体外。这些年长的蛔虫会从眼角等身体上的开口钻到体外,发展到这个阶段,李雷的面部、身体上也出现了大小不一的圆形白色斑点。


肠道图示(图片来源:wiki)


另外,由于在肠道(小肠)中的蛔虫数量过于庞大,小肠里的营养已经不足以养活这么多蛔虫了,一部分蛔虫决定走上和“家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图片由李佳琪绘制


它们中的一部分沿着小肠向下走,走到了小肠、大肠的交界处,这是一个三岔路口,除了小肠的一端外,另外两个路口分别通向大肠和阑尾。如果这时蛔虫走向了大肠,对李雷而言会是一件幸事,毕竟沿着大肠往下走就是肛门,也就是身体的出口。但是蛔虫的路线选择往往不会这么“明智”。总会有一部分的蛔虫最终选择爬向了通往阑尾的路口,这对于李雷而言是一场灾难。


当蛔虫爬到阑尾时它们会发现阑尾的末端是封闭的,对于这种封闭的末端,蛔虫有一个处理方法——钻孔。也就是说爬到阑尾的蛔虫会想方设法把李雷的阑尾打穿,而且它们真的有能力打穿。此时在李雷的身体上会出现以下问题:1.剧烈的疼痛,毕竟肠子正要被贯穿;2.肠道出血。

 

图片由李佳琪绘制


一般来说,这个阶段被感染者都会去看医生了,那如果到现在都不去看医生会怎样呢?


很简单,阑尾被贯穿,肠道和腹部大量出血而且肠道内细菌、粘液甚至粪便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也进入到原本与肠道内部隔离的腹腔内,造成严重的腹膜炎和败血症。严重的话,甚至有可能致命。


没有沿着小肠向下走另一批蛔虫选择了另一个路线:沿着小肠向上走。在小肠和胃的交界处附近有一根管道,这个管道叫胆管,它们往胆管里爬,同样也爬到了一个三岔路口。除了胆管一端外,另外两端分别通向肝脏和胆囊,不管蛔虫往哪边爬,都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如果蛔虫爬到胆囊里,由于胆囊里没什么营养,再加上通道狭窄无法返回,蛔虫就死在里面了,如果此时李雷还能够把蛔虫的尸体消化掉的话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但是一般来说,被折磨成这样的李雷已经没有能力再消化蛔虫了,蛔虫的尸体就一直留在胆囊里,再堆积成胆结石


当然了,蛔虫往胆囊爬的过程就已经会给李雷带来很大的痛苦了,说得专业点就是“剧烈绞痛,来去突然,间期如常”。这种绞痛被形容为:来似晴天霹雳,去时烟消云散。


如果蛔虫爬到肝脏里,引发的问题就复杂的多了,一般来说会出现胆道出血、腹膜炎、脓胸、肺部感染等。

 

最终篇:打虫


李雷小朋友在经历了这么一系列痛苦的折磨之后终于乖乖地被抬去医院看病治疗了。

 

 图片由李佳琪绘制


《蛔虫的故事》告一段落了,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蛔虫感染可能给身体带来是核弹级的“灾难”。好在最终蛔虫都被杀死了,李雷小朋友也吸取了教训,从此成为了一个讲卫生的孩子。

 

蛔虫感染虽然可怕,但是,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卫生,蛔虫感染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一旦感染的蛔虫也不要过于担心,如果发现自己身体出现的血痰、咳嗽、发烧、怎么吃都吃不饱等异样,就有可能感染了蛔虫。这时,一定要尽早去医院检查、开打虫药,在医生的帮助下及时把体内的蛔虫消灭掉,就可以免受很多痛苦啦!




注意啦!微信又更新啦!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为了不错过大院每天的精彩文章,请按下列操作“星标”我们吧:

进入“科学大院”公众号——点击右上角的…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热门文章top榜

点击文章标题,可直接阅读哦~


1. 我为“科”狂| 科学大院征文启事  

2.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不是突破的突破

3. 啪啪啪时被另一半吃掉是什么感受?

4.你捏死的虫子会痛吗?

5. 这种动物在晴天里晒晒太阳就吃饱了

6. 现实中真的存在“毒液”这种共生体吗?

7. 中科院出品“全家桶”  惊艳了这个刷屏的展览

8. 航天领域标志性事件!中国首颗软件定义卫星发射成功!

9. 城里看不到工厂的烟囱 我们呼吸到的雾霾从哪里来?

10. 同性老鼠生出了鼠宝宝,人类离同性生殖还远吗?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不分享一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